作者:楼培敏(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6月
字数:41万字
内容简介:
国际经验与理论研究都已经证明城市化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动力。中国的城市化主要采用了以建立开发区为特征的发展路径。这种以吸引外部生产要素,促进自身经济发展而实施特殊政策和管理手段,以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和旅游度假区等各种形式发展起来的开发区,是一种外力推动的、急剧变化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城市化过程中因土地被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成为市民是被动的和突发的。他们面临劳动对象、劳动手段、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被动性和突发性转变。
2007年我们在福特基金会的再次资助下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做了跨省调查。从2007年的跨省问卷调查至今4年过去了,时间的流逝不但没有磨去在调查中经历的片片点点,相反,那一幕幕一幅幅常常浮现于眼前,不断促使我思考城市化过程中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的就业、收入与生活。驻马店大山里深秋夜空中飞舞的萤火虫,闪烁着大山里的农民对城市化的渴望;而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旁耸立的一排排虽然整齐却空空荡荡的楼房,又叙述着失地农民对土地的留恋和对就业的渴望。城市化对失地农民来说就象围城,在外面的人想进去,在里面的人又想出来。对想进去的人来说,城市化毕竟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进步;对想出来的人来说,失去土地后找不到工作怎么生活。
本书是对2007年跨省问卷调查的研究成果。本书的基本观点是:1、失地农民的就业难本质上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征地安置政策等制度设计与制度安排的缺陷;是外力推动下超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化、地区产业结构及经济发展战略与其提供的失地农民就业岗位没有协调发展的结果。2、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无业,在一定程度上处于结构性失业、非自愿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相混合的错综复杂状态。3、产业结构调整、国际产业转移以及国内产业的梯度转移、信息时代城市人力资源向信息技术集聚从而产生第二产业人力资源需求的巨大空间,等等,使化解失地农民就业难题充满机遇。4、在现有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框架下,化解失地农民就业难题的根本出路在于:把失地农民就业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和城镇劳动用工制度轨道;创造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的政策环境;推进中小企业与私营经济的发展,扩大和挖掘失地农民就业空间;产业发展战略兼顾就业岗位最优化;以及多途径地推进学以致用的失地农民就业与创业培训。5、“制度创新、政策扶持、政府指导、农民自救”四者互动是化解城市化快速推进中失地农民就业难题的重要策略。
全书分三编:第一编是调查结论和建立在调查基础上的对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的研究和思考;第二编是对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除了基本的统计数据外,还做了相关关系分析和回归分析,以此为不同需求的读者提供相应的研究数据;第三编是案例分析,本书把收集到的样本地的统计数据和调查分析呈现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本项研究更全面的了解。
目 录
前 言
第一编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现状、问题、挑战及对策
第一章 研究背景
一、城市化本质及其内涵
二、城市化指标度量
三、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国际比较
四、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中国现状
五、指标优化:中国城市化的任务
六、实现农民农业与农地的转移转变转型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七、失地农民就业是城市化推进中必须化解的难题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概况
二、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的主要议题
三、国外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经验与教训
四、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三章 研究方法
一、调查方法
二、数据来源
三、样本地选择
四、中国开发区的发展及其特征
五、样本分布与构成
第四章 就业现状与困境
一、失地农民就业状况有所改善,但仍令人担忧
二、失地农民就业遭遇类周期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多重压力
三、失地农民就业与地区发展呈正相关
四、土地利用形式对就业有一定影响
五、培训对就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失地农民求职艰难
七、失地农民收入分化趋大
八、失地农民消费模式趋于城市化
九、绝大多数被访者期盼城市化
第五章 结论与建言
一、失地农民的范畴界定
二、失地农民的就业受制度因素和非制度因素的制约
三、第二产业对吸纳就业具有不可小视与低估的作用
四、国家级开发区对失地农民就业的吸纳低于其他土地利用形式
五、私营经济是化解失地农民就业难的重要渠道,非正规就业成为失地农民就业的重要补充
六、在城市化过程中保留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权是保护失地农民最低生活来源的保障之一
七、失地农民看重财产和财富权利与权益而相对不在乎户籍身份
八、对城市化的期盼与就业及收入无显著的强相关关系,就业依然是维护失地农民稳定生活的主要手段
九、对策建言
第二编 调查报告
第六章 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就业调查总报告
一、调查方法与样本简介
二、失地农民就业状况
三、失地农民培训状况
四、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五、家庭收入与消费
六、被访者的城市化评价与愿望
第七章 就业的交互分析
一、就业的双变量交互分析
二、就业的交互分析
三、就业与主观评价及满意度的分析
第八章 收入的交互分析
一、收入分析
二、就业与收入的关系
三、就业与收入关系的地区比较
第九章 就业、收入、对城市化期望的回归分析
一、就业影响差异分析
二、收入影响差异分析
三、城市化期望影响差异分析
第三编 案例分析
第十章 绍兴样本地
一、袍江开发区——绍兴经济发展的明珠
二、绍兴样本失地农民就业调查样本概述
三、绍兴样本失地农民就业
四、绍兴样本收入与消费
五、绍兴样本被访者的城市化评价与愿望
六、调查结论
第十一章 长沙样本地
一、长沙国家级开发区——湘江两岸经济发展的航标
二、长沙样本失地农民就业调查样本概述
三、长沙样本失地农民就业
四、长沙样本收入与消费
五、长沙样本被访者的城市化评价与愿望
六、调查结论
第十二章 驻马店样本地
一、驻马店——挺进于“天下粮仓”的城市化
二、驻马店样本失地农民就业调查样本概述
三、驻马店样本失地农民就业
四、驻马店样本收入与消费
五、驻马店样本被访者的城市化评价与愿望
六、调查结论
第十三章 蒙自样本地
一、蒙自——北回归线上腾飞的龙
二、蒙自样本失地农民就业调查样本概述
三、蒙自样本失地农民就业
四、蒙自样本收入与消费
五、蒙自样本被访者的城市化评价与愿望
六、调查结论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