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图书馆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王世伟 《东方早报》2012-11-13
从全球城市图书馆的发展予以观察,如在美国芝加哥市,有一个市级总馆、2个区域馆、79个社区分馆;在新加坡,有国家图书馆作为总馆,下分为3家区域图书馆、19家社区图书馆、18家街道图书馆和儿童图书馆,由总馆负责采编加工和社会化的物流的统一配送;在台湾的台北市,共设有1家总馆、40家分馆、12家民众阅览室和2家智慧图书馆,由台北市教育局进行行政的统筹管理。
上海城市中心图书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共同投入、共同建设、全体市民共享的格局。
由于中国城市中多级财政体制的局限,同城图书馆一体化的进程需要进行自上而下的体制创新。
自2003年启动的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2010年9月,深圳市制定了《图书馆之城指标体系》,2012年8月,深圳市财政委员会、市文体旅游局联合公布了《深圳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意见》,全市645个公共图书馆将纳入统一服务平台;同时由市级层面在全市布点数以百计的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在城市图书馆同城一体化的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上海具有城市图书馆网络建设的良好基础,又经过了中心图书馆十多年的发展,应当从顶层设计和市级统筹中走出突破传统体制的新步伐。
其次,应当把握全球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智慧图书馆”的理念和实践十年前率先出现在欧美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中。作为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已经和正在成为图书馆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和新实践。
所谓“智慧图书馆”就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高效、便利为主要特征,以绿色发展和数字惠民为本质追求的现代图书馆科学发展理念与实践。
简言之,智慧图书馆就是图书馆泛在网。图书馆泛在网是全面感知的而不是局部感知的,是立体互联的而不是平面互联的,是深度协同的而不是各自分散的;图书馆泛在网对图书馆的发展意味着其是突破了时空的网络、网格、网状、网易、网点、网线;是图书馆中各要素包括图书、期刊、数据库、阅览座椅、电脑、电子图书、手机图书馆以及读者和馆员等形成的无所不在的互联互通,并藉以实现节能低碳、灵敏便捷、整合集群;图书馆泛在网对图书馆馆员和读者而言意味着随时、随地、随意(心)、随形(方式),实现图书馆服务的无线泛在、就近一体、个性互动。
智慧图书馆将实现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馆馆相联、网网相联、库库相联、人物相联、三网融合、跨界融合、新旧融合、多样融合,从而真正实现读者所期盼的任何时间可用、任何地点可用、任何方式可用的城市图书馆的发展愿景。
2013年8月,第79届国际图联大会将在新加坡召开,大会的主题是“无限可能的图书馆”,体现的正是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理念。
在上海这样一个拥有2300多万常住人口、有251个城市图书馆总分馆、年借阅流通量已达到近3000万册的巨型城市,应当提倡采用云计算技术来进行城市图书馆的架构顶层设计以及信息平台的统一管理与个性化的定制服务,而不是各区县各自为政、网络自建或固执地坚持旧有的网络体系,应当勇敢而富有远见地放弃旧有网络而纳入一城、一网、一系统、一卡的智慧图书馆发展进程中,因为数网并存和数卡并存将造成能源的无谓消耗,也带来网络接口互通管理成本的上升和网络集成管理中事故风险的增加并给读者服务造成了诸多不便,这也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先进国家信息化进程和云计算带给我们的启示。
同时,上海城市图书馆云计算平台也要与国家数字图书馆的云计算平台实现基于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第三,应当进一步提升上海城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能级和密度。
上海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曾经明确地将上海图书馆二期工程列入其中,但五年过去了,二期工程至今尚未入地。而兄弟省市近年来则纷纷后来居上,使上海城市图书馆的发展不免有落伍的感叹。
有一些领导、学者和市民可能有如下的疑问:数字网络环境下还需要建大型公共图书馆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城市图书馆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它与城市的街区、公园、广场等构成了城市公共空间体系,这种免费的公共空间为缩小城市中的文化差距和数字鸿沟铺设了通道,为广大公众包括刚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的学习和提高创造了条件,为老年人、残疾人、境外居住者、少年儿童以及经济困难人群的免费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为紧张的城市生活和压抑的城市空间提供了舒适宁静的场所和心灵松弛的去处。这种面向社会的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并非数字网络能够取代和涵盖的。
正因为如此,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全球城市图书馆依然一个个拔地而起。上海虽然新建了各区县的图书馆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中的社区图书馆,但目前仅达到每10万市民配置1个图书馆的水平,即使以每5万市民配置1个图书馆的较低标准来衡量,都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同时,上海城市市民的公共图书馆持证数量,已从1996年的3万发展至2012年初的50多万,即使以历年累计的100多万(其中有不少已弃之不用)来计算,持证率尚不足5%,这在中国大陆的各大城市中已属先进水平,但与纽约的81%、香港的51%、新加坡的43%的差距依然非常大,这与上海城区图书馆的数量布点相对较少是有密切关系的。
近年来上海新落成的浦东新区图书馆、长宁区图书馆、普陀区图书馆、奉贤区图书馆、闵行区图书馆、青浦区图书馆、宝山区图书馆等,在这些新馆建成开放之后,都出现了读者量剧增的井喷现象,数万平方米的图书馆新馆均呈人满为患的景象,说明上海市民潜在的阅读文化需求很大。
《2012世界城市文化报告》于2012年8月初发布,报告由伦敦市市长鲍里斯·约翰逊发起,全球多家文化机构参与编纂,调查了全球12座城市,包括柏林、伊斯坦布尔、约翰内斯堡、伦敦、孟买、纽约、巴黎、圣保罗、上海、新加坡、悉尼、东京,上海是中国唯一被调查的城市,报告显示上海市民每人每年借书数仅为2.5次,大幅落后于任何一个西方城市市民借阅量。这一数据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上海城市图书馆数量布点的不足和全市市民人均利用图书馆程度较低。
因此,上海在城市图书馆规划的顶层设计中应当尽快将上海图书馆二期工程落地,同时应当特别注重社区图书馆的更密度的布点,应借鉴全球城市图书馆的发展经验,在新建大型居住区、购物中心以及市民较集中居住的区域同步布点社区图书馆,上海众多的博物馆以及名人纪念馆也可以考虑同步推进特色主题公共图书馆的建设。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奥地利城市克拉福根新近采用NFC技术推进城市公共图书馆的布点方法,这是一种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具有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的技术特点,可以让消费者简单直观地交换信息、访问内容与服务。克拉福根正在把70张配备有二维码和NFC芯片的标签放置于城镇各个不同的场所,用户可以通过公共域名服务下载电子书。
上海应通过进一步提升城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能级和密度,推进城市图书馆的泛在网建设,从而让市民能更好地享受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捷性的城市图书馆服务,让上海的城市图书馆建设无愧于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称号。
第四,应当提升上海城市图书馆馆员队伍的专业水准。
中国城市图书馆经过20世纪末和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注重数量的发展之后,在“十二五”时期和未来的发展中,正在实现从量的发展到质的提升的发展转型。
城市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建设是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而人力资源建设中的专业水准正是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城市图书馆发展的短腿,也是城市图书馆提升质量水平的关键所在。
1994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图联共同发布了《公共图书馆宣言》,其中“运作与管理”部分的第1条中提出:“必须有效地组织公共图书馆并保持运作的专业水准。”在第5条又指出:“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用户和馆藏资源之间的能动的中间人。图书馆员的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对保证服务质量非常重要。”
按照国际图联对公共图书馆人力资源的要求,公共图书馆员工可分为合格馆员、图书馆助理、专业技术员和辅助员工四类。
从目前中国城市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分析,一般将以上列举的前三类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将第四类作为后勤保障人员。
所谓合格馆员,按照国际图联的标准,“是指专业图书馆馆员,他们已经修完图书馆信息学本科或研究生课程。专业图书馆馆员应当能够设计、规划、组织、实施、管理并评估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和制度,以便满足社区图书馆信息服务用户的需求。”(国际图联《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人力资源”章“合格馆员”条)用以上的专业水准来衡量上海城市图书馆馆员队伍,显然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街道乡镇图书馆馆员队伍与以上标准更是相距甚远。
2012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中结合中国的实际,对人力资源提出了比国际标准相对较低的要求,其中在第五章“人力资源”中规定: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中具备相关学科背景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占工作人员的75%以上。这里指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助理馆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馆员、具有图书馆学专业专科或以上学历的馆员、非图书馆学专业专科或以上学历须经320小时专业培训并成绩合格的馆员。
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上海除市级图书馆和区县级图书馆基本符合要求外,包括社会文化活动中心在内的街道乡镇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还有相当数量不符合这些要求,不少工作人员甚至连固定编制也没有解决,普遍存在兼职或临时聘用的情况。
在人们的认识中,一般将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实际上,公共图书馆也是没有围墙的学校,特别是终身教育、继续教育、城市教室等理念的提出,使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更加深入人心。
为了提升上海城市图书馆馆员队伍的专业水准并形成图书馆的人才高地,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原则,上海应当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全市图书馆员的地位,如提高图书馆员中高中级专业人员如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馆员等的比例和数量。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上海也可以借鉴全球发达国家的好经验,在提高公共图书馆经费中人力资源投入的比例方面先行先试,这也是对城市社会教育体系的重视和对从事社会教育事业专业人员的尊重。
在美国全国的公共图书馆经费投入中,人力资源所占比例达到66%,其中纽约的皇后区图书馆所占比例为63%;日本东京都立图书馆的人员经费在总经费中占65%;澳大利亚公共图书馆经费中的大部分是用作人力资源的开支,其在总经费中的比例超过了80%,而法国里昂市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薪酬在图书馆全部经费中的比例更是高达83%。
与世界发达国家公共图书馆相比较,中国城市图书馆经费中的大部分是用于文献的购置费和楼宇的维护费,人员经费只占其中的少部分,这样的情况理应有所改变,尽管这样的改变难度很大,但需要有打破坚冰的勇气和智慧。
1952年创建至今的上海图书馆已经步入了耳顺之年,迎来了六十大庆。在经历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辉煌之后,上海图书馆已经达到了淡定、从容的耳顺境界,显得自信而充满活力。
如今,上海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已形成一马当先、群马奔腾的新格局。可以相信,上海城市图书馆在迈向未来的发展中,将与上海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协调互动,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步入“随心所欲不逾距”的科学发展的新境界,攀登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图书馆发展的新高峰。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