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平《海外科技人才的团队式引进》

发布者:高子平发布时间:2013-04-02浏览次数:118

上海市的产业集聚趋势明显,而海外科技人才呈现出“块状分布”的新态势,从而为团队式引进创造了条件。但由于团队引进的高成本、高风险及评估的高标准等原因,很多单位和部门形成了个体式引进的路径依赖,探索团队式引进方式的动力和勇气不足。这就需要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及创新转型的阶段性需要,抓住人力资本国际市场主被动关系易位的历史契机,借鉴韩国、印度、新加坡等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成功经验,率先实现引进思路的创新和引进方式的多样化。

团队式引进的内外部条件

  近年来,随着海外科技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他们的海外分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集中体现在区域集聚、学科集聚、行业(产业)集聚等方面,从而为科学知识、技术的跨国交流与流动提供了微观基础,也为中国更便捷地与世界高科技领域接触并接轨提供了重要渠道。

  在美国的计算机领域、德国的生物制药领域、英国的农林园艺领域等,都出现了大规模的海外华人科技人才群体,并衍生了大批的非正式组织,如南加州地区清华校友会、新加坡同济大学校友会等专业技术社团(与传统侨团小同大异)。

  相应地,愿意回国发展的海外科技人才呈现出明显的行业集中态势,全球经济波动使这一态势进一步凸显。

  本课题组开展的海外科技人才大型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生物∕医药∕卫生类等受金融危机后续影响较深的专业领域,51.6%的受访者认为国外就业前景不佳,在制造∕汽车∕机械类等领域,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7.5%,对国外就业前景不佳的判断增强了海外科技人才的回流意愿。

  上述行业均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是上海市在创新转型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的重点领域。也就是说,团队式引进的先行先试工作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外部条件。

  英国德蒙福特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部主任王伟曾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有许多项目可以合作,可以以团队的形式成批回国,和国内搞合作开发,走产业化的道路。”

  在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的过程中,中国很多地区开始呈现良好的产业集聚态势,并直接带动了国内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位次提升,也进一步缩小了与国际高端产品在技术与服务上的差距。从而为团队式的人才引进提供了适应的产业发展空间和事业平台。

  就上海市而言,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区县和工业园区不仅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战场,同时也是产业集聚的主要推动者。

  上海市委、市政府自2009年颁布《关于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施意见》以来,临港装备、民用航空、化工区、长兴岛、张江、国际汽车城、漕河泾等7个基地入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聚和布局的优化。

  相应地,各区县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自身产业特色,如浦东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占全市40%,闵行区加速形成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基地,宝山区、金山区形成了新材料产业基地,嘉定区形成了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基地。中心城区如闸北区、杨浦区和徐汇区则在云计算、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智能电网、节能环保等领域逐渐形成区域特点和(或)行业特色。区域性、行业性的产业集聚态势无疑为上海市先行先试基于产业集聚的团队式人才引进模式指明了方向、指出了重点。 

团队式引进的诸多挑战

  通俗地讲,团队式引进是指在准确掌握海外科技人才的分布态势、回流意愿及国内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海外科技人才团队的整建制引进,或者由领军人才自主引领海外团队集体回流的一种引进方式。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借助于国家“千人计划”进行了团队引进的某些尝试,但由于团队式引进的高成本、高风险及对于评估机制的高要求等,使很多单位和部门面临巨大心理压力和操作困难。

  相对而言,团队式引进可以克服个体式引进的零散性、信息不对称等弱点,对于上海市产业布局的大规模调整或重大研发项目的集体攻关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很多海归希望借助于当前海外人才的“块状分布”趋势,牵头组建海归团队,适度移植海外研发机制。

  20127-8月间,本课题组针对上海市部分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中的留学回国(沪)科技人才的调查结果显示,“发展机会较多但发展平台偏少”是这一群体高度关注的议题,并有33.8%的受访者希望能借助于海外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专业技术人士网络,由自己牵头组建团队,在上海形成个性化、高度专业化的海归创新团队,营造高度国际化的科技创新微环境。

  上海市在加快建设“四个中心”步伐的关键性历史时期,科技发展的系统性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提升,产业经济的集聚化态势为海归团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宝贵的实践机会。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借助于国家“千人计划”进行了团队引进的某些尝试,上海交大甚至引进了由诺贝尔奖得主领衔的科研团队,但总体而言,由于团队式引进的高成本、高风险及对于评估机制的高要求等,使很多单位和部门面临巨大心理压力和操作困难。

  1.团队式引进的成本高、风险大。就地方政府而言,计划式的引进方式尽管经常会造成片面重视引进数量和规模的印象,很难形成海归之间的合力,但能在短期内反映政绩、体现工作成效,操作上比较顺畅。同时,目前的海外科技人才引进以具体岗位为目标,而不是以特定研究方向、领域为目标。因此,主要强调领军人才的个体式引进。从全国来看,团队式引进通常需要借助于财政专项,但现有的财政审计制度不便于专项资助的实施。团队式引进工作的前提是:必须对地方产业发展的特定领域或急需解决的重大科研问题有较为清晰的梳理,对于团队引进的具体目标有非常明确的要求,对于团队式引进流程有非常规范的操作方案,对于团队式引进可能带来的风险,包括失败的责任等有非常稳妥的预案。无疑,很多地方政府不敢抑或不愿轻易涉足。

  2.团队引进的评估机制远未建立。广东等地在遇到重大团队引进的争议时,直接赴京请求中央部委支持,建立高标准的专家小组,对相关团队引进予以评估,成效明显,但难以在面上推广。由于评估机制的建立直接关系到风险防范和责任追究,在没有较为专业、科学的评估机制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通常既无动力、也无勇气。不仅如此,团队式引进的最主要缘起是国内经济科技发展或者学科发展的特定领域的特殊、紧迫需求,这就意味着中国多数地区的科技发展尚未进入这一阶段,大规模集成创新、团队创新甚至原始创新的需求并不强烈。但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产业发展已经形成了团队式引进需求的背景下,理应勇于探索、先行先试。

引进思路的拓展与创新

  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积极引进与用好海外人才,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就要求上海等沿海发达城市在以往引进方式和经验的基础上,深入调研并努力探索全新发展阶段的人才引进方式。

  1.上海市可以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建设,针对基础性研究和重大前沿领域的前瞻性研究需求,重点选择新能源、汽车制造、新材料、海洋装备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直接面向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德国、荷兰等西欧国家的制造业中心,以及美国五大湖区的汽车制造业、南加州的软件与半导体等,进行重点跟踪和整建制引进。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主要借助于新竹科技园区的吸附效应,由老海归牵线搭桥,专门为科技海归集聚的企业提供各种优惠和便利,形成了产业集聚基础上的海外人才团队引进与集聚,很多经验值得借鉴。

  2.区县及园区作为主力军,适度引进人才团队。近年来,中国一些地方政府在团队式引进方面进行了小范围的初步探索,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政府主导的专项引进计划,其中,江苏省、辽宁省、北京市、四川省、浙江省宁波市、广东省深圳市、湖北武汉市最有代表性;二是用人单位主导的市场化团队引进。如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更加重视通过引进“大师”从而引进“团队”,同济大学甚至将“千人计划”入选者与其工作团队建设直接挂钩,在借助于领军人才进行团队式引进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这就需要转变引智思路,在重视引进数量和规模的同时,要根据经济科技发展的已有水平及实际需要,建立独立、科学的专业评审机制,经严密论证,明确引进领域及方向,优先选择几个主要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海外人才引进,并鼓励整建制回流或小团队引进。

  3.无论是政府主导的团队引进专项,还是各地用人单位自主牵头实施的海外人才团队式引进工作,一个共同要求就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思路办事。

  从当前各地的具体做法来看,已经不存在纯粹计划经济模式下的单一计划式引进。

  一方面,各地纷纷向社会发布了团队式引进的标准,比如广东省的科研创新团队计划围绕团队水平、研究方向和研究目标等进行了严格规定,并分别确定了可能的资助额度;另一方面,在征求企业及其他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编制引进目录。如四川等西部省份紧紧结合地方性五年规划,每年重点引进三到五个与地方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点团队。兼顾政府的政策引导与用人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是今后进行团队式引进的通行做法,也是今后中国海外人才引进工作的一般做法。

  4.为团队引进提供政策保障,营造国际大都市特有的人才制度优势。近年来,印度通过海外校友会、海外技术移民专业社团等途径,吸引海外科技精英回国进行项目合作,或者开展博士后研究等,在斋普尔、班加罗尔等地形成了独特的创新平台(little hut),值得借鉴。

  韩国、以色列、爱尔兰等以科技园区为依托,以重点产业为支撑,通过市场化途径,整建制地引进海外专业技术人才,甚至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技术移民网络,成效显著。

  上海作为特大型的国际大都市,要在国际人才竞争中形成特有的战略眼光和全球视野,在实施重大海外科技团队引进计划的过程中,克服在永久居留与户籍政策、诚信流动与商业机密保护、按劳取酬与技术入股、发展激励与风险投资等方面的诸多瓶颈,通过制度创新赢取改革的红利,并借此营造国际大都市特有的人才制度优势,从而为海外科技人才团队的引进提供政策保障和制度吸引力。

  当前,上海在科技发展的很多前沿学科以及产业发展的重要领域,需要吸引和集聚一批处于全球领先水平的高科技团队,需要一批真正具有原创意义、开拓性的集体成果问世,为产业能级的提升创新能力的提高及凝练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品质等寻找突破口,力争提升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位次,争取在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中的主动权甚至主导权。

换言之,随着学习、借鉴、模仿阶段结束之后,上海市的科技发展需要在某些重大领域先行先试、有所突破,而海外高端人才团队的整建制引进与集聚是必备条件之一,这与改革开放前期由留学回国人才扮演技术顾问或技术指导等角色有着本质的区别,从而将海外科技人才的团队式引进问题提上了议程。

来源:《东方早报》 2013-04-02 “上海经济评论”版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所海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本文系201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国际人才流动新范式与我国外籍人才引进政策转型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