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主办,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协办的 “城市智慧化建设与精细化管理研讨会”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举行。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党齐民、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书记张晓莺到会致辞,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信息研究所科研人员等发表了专题演讲。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东分院首席科学家贺仁龙围绕“上海新型智慧城市架构探讨”主题,介绍了上海新型智慧城市架构,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的最新进展。他特别提到现在比较流行的“城市大脑”之说,指出这需要各个平台和高科技公司结合起来,以联动和互动促使“城市大脑”真正运转起来。
《中国建设信息化》首席记者陈桂龙从“住建科技创新,助力智慧城市”角度介绍了住房城乡建设部在智慧城市方面的工作及发展理念,国家制定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等内容。他还交流了个人的认识与体会,认为一定要从国情和地方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
科大讯飞智慧城市行业总监邵文明提出“人工智能带来城市管理新思路”,认为人工智能再度升温主要因为有了更多的原始数据,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来优化智能应用。他介绍了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方面最新的应用,如语音合成、听见会议系统、机器翻译、讯飞灵犀等。最后,他还介绍了人工智能在教育、医疗、金融、城市管理等方面最前沿的技术开发及应用。
上海苏打数据科技有限公司CEO高丰的演讲主题为“开放式数据创新驱动的智慧城市建设”,主要谈了对于大数据的思考,探讨了开放的数据模式创新的问题。他介绍了苏打大赛今年来的进展情况,在大赛上出现的创新趋势;总结了数据资源怎样才能促进创新应用。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中心副主任陆森重点论述“智慧城市建设”。他介绍了从信息化到工业化、信息化联动,再到两化融合,四化同步的历程,总结了中央、上海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阶段及政策,最后对上海智慧城市未来建设的规划和总体布局进行了探讨,认为未来应进一步打造好“Data上海”,推动政府数据开放,让沉睡在政府部门的数据“醒”过来。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唐涛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的三重模式阐述“智慧城市发展趋势”,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可分为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群、网络空间的全球城市三重模式。他比较分析了三重模式下中外的智慧城市的案例。
最后,与会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一致认为“十九大”报告中对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智慧城市建设已进入升级版,信息化的举措、战略不仅仅在城市里,而是扩展到整个社会;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丁波涛作了总结发言。
来自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经济、信息等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情报学等专业研究生约70余人参加了会议。
本次会议也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建院60周年暨信息研究所建所4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
相关链接:
十九大报告为何没有提“智慧城市”?原来已经有了新的布局--上观
(晓因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