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者何以相通”的现象学意义及其对于翻译理论的启示——从张世英“两种目标”说谈起

发布者:前沿编辑部发布时间:2020-11-13浏览次数:32

[内容提要]:“不同者何以相通”是当代最紧迫、最根本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现当代哲学对这个问题给出的几种解决方案并不能令人满意。在《中西哲学对话:不同而相通》一书中,张世英提出“两种目标”说,即相同性追求和相通性追求。这一学说,对于解决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两种目标”说,并在现象学的意义上将其等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者整体”学说;然后以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梅洛-庞蒂等人的语言观为例证,揭示现象学翻译理论所实现的突破及其遭遇的困难;最后探讨张世英经过现象学转换的“两种目标”说对现象学翻译理论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最大相通点”的翻译理论设想。

[关键词]:不同者何以相通  张世英  现象学  翻译理论

[作者简介]:方向红,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