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国外社会科学前沿》500期出版。其前身是《国外社会科学文摘》(月刊,创刊于1958年9月,原名《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更名)和《国外社会科学前沿》(以书代刊,首辑出版于1998年)。值此(总)500期出刊之际,回顾、总结刊物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史,以期未来更进一步,再创辉煌。
1958年,当时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决定,北京和上海各办一份反映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动态的刊物,其中北京负责苏联东欧地区,上海负责北美西欧地区。上海的这份刊物便是《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以下简称《文摘》),由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即今天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首任主编是联合会秘书长胡少鸣。因及时系统传递西方世界学术信息,成为那个时代很多学者的案头必备。社会学教授邓伟志曾回忆在国家困难时期读《文摘》,当时纸张质量较差,呈浅咖啡色,每页常掉几个小纸粒,导致缺字。为避免引用时出错,他总会及时把缺的字补上。这一小细节生动反映了《文摘》在当时学者心中的不可替代性。《文摘》于1966年第7期起停刊。
1978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恢复重建,《文摘》划归上海社会科学院主管、学术情报研究所(即今天的信息研究所)主办,后于1980年4月正式复刊。复刊后,大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的工作中,编辑队伍里既有“文革”前的老编辑,也有年轻的新生力量。编辑部充分发挥主办单位多语言人才资源的优势,精心选题策划,从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等语种的原文报刊中撷摘精华,翻译出版了一系列重磅级国外哲学社科学术论文,为80年代国门初开时对接国际研究前沿提供了重要平台。在90年代全社会兴起市场化浪潮下,和很多其他刊物一样,《文摘》也曾“开门办刊”,引入市场资源,与相关企业合作办刊,其发行量在业内曾创下不俗的记录,进一步扩大了刊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步入21世纪,刊物更名为《国外社会科学文摘》,在承继数十年办刊传统的基础上,通过翻译摘编,反映新世纪出现的新理论、新思潮和新流派,继续发挥自己的特色作用。
与此同时,上世纪90年代,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与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开展合作出版每年出版一辑的出版物《国外社会科学前沿》(以下简称《前沿》)。相比《文摘》以译介为主,《前沿》则以研究为主,论文形式多为综述。信息研究所方面的首任主编是沈国明所长,市社科规划办方面的主编在初期先后由主任吴修艺、朱敏彦担任。值得一提的是,90年代信息化浪潮对信息研究所自身的角色形成了一定冲击,《前沿》的创办,为研究所调整发展定位和重塑研究方向起到了积极作用。上海社会科学院时任院长张仲礼在首辑中就撰文肯定了这一点。
自1998年至2017年,《前沿》出版共计20辑,其完整内容仍可在中国知网“年鉴”栏目获取。上海社会科学院时任党委副书记童世骏曾在《前沿》第10辑(2007年出版)发表以“与时代精神同步”为题的笔谈,提出“《国外社会科学前沿》不仅体现了中国学者对国外社会科学的理解结果和研究成果,而且能通过这种理解结果和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传播和沟通,对国外社会科学家的自我认识也有所帮助。”
2019年,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已成为新时代学术研究的新需求、新呼唤。顺应这一趋势,2019年3月起,《国外社会科学文摘》和《国外社会科学前沿》两刊合二为一,统一为《国外社会科学前沿》(月刊)。这是对《文摘》数十年专于翻译介绍的突破,不再仅转述国外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而是为国内学者提供发表、评论、切磋的平台;也是以书代刊的《前沿》转型发展的新契机,并可有效整合原有丰富的编委、作者等资源,为新刊注入强劲的生长活力。合并转型后新刊的首任主编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信息研究所所长王振。
转型发展三年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及信息研究所领导和学术界的支持下,在编辑部的不懈努力下,《国外社会科学前沿》已形成“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传播政治经济学前沿”“信息学研究前沿”“哲学研究前沿”“世界中国学”等特色栏目,吸引了资深专家和青年学者的共同关注,尤其成为与青年学者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学术平台。所刊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二次文献大量转载。编辑部每年都以不同形式举行主题学术研讨会,为作者、读者与编者提供深度交流场景,打造具有广泛认同度和参与度的学术共同体。
如今恰逢出刊总第500期,累计发文超过7000篇,总字数达6400万,其背后是两本老刊的积淀、新刊的成长,更是一代代学者、编辑在过去60多年的坚守和付出。在此,谨向关心支持本刊发展的领导、专家、作者、译者、读者表达深深的感激,向曾为本刊奉献青春和心血的主编、副主编、编辑部主任、编辑、编务、实习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为本刊排版、设计、印刷、发行的合作伙伴表示真挚的谢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