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行病教训:资本的全面监控与后信任社会

发布者:前沿编辑部发布时间:2022-07-12浏览次数:10

[译者按]:作为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以来的第一次全球性的大流行病,新冠肺炎的出现使得一种新兴的监控设想成为了可能:人们可以自动、实时地追踪疫情的最新动态。与先前震惊全球的“911”事件相比,这场大流行病更能突出全球风险存在的普遍化和潜在威胁载体的多样化。传染病的威胁性是与社会共生共存的:它贯穿于人类社会,威胁到了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因此,为了更好地监测、预防或阻断病毒的传播,有必要建立一个具有影响力的监控机构:一个尽可能对人类全部活动进行监控的机构。这一要求催生了一系列监测和跟踪方法的产生,这些方法存在的时间或许会比大流行病持续的时间更长。它们以便捷、安全和盈利的名义宣传自己。实现这种监控形式的技术必然是自动化的,因为它们试图采集一定规模的信息,而这种规模的信息采集仅靠人力是无法完成的。在这方面,这些监控技术遵循了一种“后全景式逻辑”,这种逻辑摈弃了“全景式”的简约,至少在某些方面,它摒弃了“全景式”所设想的主体化形式。本文以大流行病期间的环境监控为例,对后全景图示的各个维度进行探讨。本文认为监控技术虽然在大流行病期间发展起来,却不会随着大流行病的结束而消失。

[关键词]:新冠肺炎  大流行病  监控  信任  生物特征识别

[作者简介] :马克•安德雷耶维奇(Mark Andrejevic),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媒体、电影与传媒学院教授,ARC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自动化决策研究中心与ARC发现项目首席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流行文化和监控;扎拉•沃尔西奇(Zala Volcic),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媒体、电影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传媒,民族主义和身份认同。

[译者简介] :杨嵘均,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石河子大学绿洲学者特聘教授;孙冠正,美国格林奈尔大学政治学专业学习、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聘海外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