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最新全球智慧之都报告出炉,中国这两个城市显示出强大潜力

发布者:晓因摘编发布时间:2022-10-30浏览次数:26

 1021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联合举办、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支持的“全球智慧之都2022”报告发布会在线上召开。会上发布了《全球智慧之都报告2022——数字权利与包容性》。

《全球智慧之都报告2022——数字权利与包容性》采用“5+1”评估模型,从智慧基础设施、智慧经济、智慧创新、智慧服务、“智慧治理+智慧声誉”等维度展开分析。报告将全球智慧之都分为“引领型”“先进型”“追随型”智慧城市三种类型。同去年相比,三种城市阵营之间没有发生变化,但是阵营内部城市位置有所交换。引领型与先进型城市的主要差距在于智慧经济、智慧基础设施和智慧创新,而在另两项指标上差距不明显。追随型城市与前两者有显著差距,尤其体现在智慧经济、智慧创新和智慧治理等方面。

从城市阵营来看,伦敦重回引领型城市阵营的第一名;追随型城市排名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表明这个阵营城市发展速度相当;变动最大的是处在中间的先进型城市阵营,部分城市具有挑战引领型城市的能力,比较具有潜力的包括香港、上海、悉尼等。

报告得出四点结论:第一,各国智慧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数字权利和包容性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第二,不同阵营的智慧城市排名相对稳定,先进型城市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治理和创新方面;第三,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需要关注数字权利的平等和非歧视,中国的智慧城市在智慧服务方面保持较为领先的地位;第四,包容性不仅意味着责任,也推动着创新。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表示,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在关注技术进步的同时,也需要思考数字权利、数字包容性的问题,要让不同的人群能够共享智慧城市建设的红利。此外,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一方面是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城市完成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是城市低碳、零碳、绿色化。城市数字化与绿色化的共同推进,有利于我国早日实现“双碳”目标。

复旦大学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凌鸿指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实践都还在发展中,智慧城市落地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比如数字权利和包容性。在这方面,各个城市都有相应的一些措施,如伦敦颁布了《新兴技术宪章》,旨在规范城市公共部门对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道德与规范使用;上海去年年底开始推行“数字伙伴计划”,让老年人能够跨越数字鸿沟。数字权利背后的问题是隐私保护、数据安全、数字公平,包括数字平等、数字素养、数字民主、多样性、包容性等,这些都是智慧城市研究、实践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国家信息中心吴洁倩博士指出,智慧城市长效运营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用户服务为中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构建多元参与的运营生态,推动技术、业务、管理同步,持续优化提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信息系统、应用门户、安全保障等的运行管理服务水平,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的过程。当前,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庞大的建设运营资金需求给传统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巿建设模式带来了严峻考验。在公共服务需求迫切、政府财政收入紧缩、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的背景下,注重建设实效、鼓励多方参与、推动长效运营成为推动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丁波涛副研究员认为,数字权利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一是数字平等的权利,即所有人平等使用和享受数字产品、服务和技术的一种权利;二是数字技术选择的权利,数字技术产品提供的时候,不应把数字技术、数字化手段、数字化工具、数字化渠道当作唯一的选择项,要给老百姓和民众提供充分的选择权;三是不受数字技术控制的权利,随着数字技术深入,要避免个体的工作、生活、发展过多地被数字手段控制或限制。不能让“数字之便”变成“数字之鞭”,人民的权益需要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下得到充分保障。

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家信息中心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作者:周丹旎)

来源:上观新闻 2022-10-25 06:31

 

相关文章:

 聚焦数字权利与包容性 《全球智慧之都报告2022》在沪发布  人民网-上海频道

 “不能让数字之便变成数字之鞭”,《全球智慧之都报告2022》聚焦“数字权利与包容性”_智库 _ 文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