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进博会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同开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与共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长三角样本的新航程。
五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绩斐然。2021年2月,经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今年8月,国务院审议同意《关于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的若干政策措施》,被称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2.0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发端于进博会平台,以跨区域高水平协同开放和全球高端资源配置功能建设为抓手,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提供动能、打造载体。
协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进博会不仅仅是全球首创的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更是深化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极其重要的战略抓手和载体。进博会与长三角一体化的第一个“双向奔赴”,是协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进博会期间形成的展品税收支持、通关监管、资金结算、投资便利、人员出入境等一系列对外开放的创新政策,有的是特定原创类政策,有的是复制借鉴自贸区政策,有的是鼓励支持类政策,这些创新政策正逐项上升为常态化制度安排,并通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一核”、北向拓展带和南向拓展带,通过各地自贸区载体和金融后台服务基地、跨境电商平台等,推动各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形成更广区域更高水平的协同开放格局。
我注意到,今年8月出台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2.0版”提出,支持在江苏、浙江、安徽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招商路演、供需对接等系列活动,指导支持地方参与相关展会、论坛工作;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与合肥、芜湖等长三角地区城市联动发展,逐步实现资源共享、政策共通、平台共建,以协同开放提升整体实力。这就是说,长三角各地都已成为进博会的重要参与力量。
特别是作为“一核”的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依托进博会溢出效应,推动大商务、大会展、大交通、大科创深度融合,通过加快发展富有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大力集聚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积极打造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厚植国际人才优势,提高公共服务国际化水平等重大举措,不断提升其全球性的国际商务综合功能,引领长三角各地更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
共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进博会与长三角一体化的第二个“双向奔赴”,表现在共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上。“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位列上海“四大功能”建设的首位。从更大的发展契机来看,只有长三角三省一市参与共建,只有上海把建设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的空间放置到长三角区域,才能实现更快更强的战略预期。
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建设,重点在于功能大平台建设和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前者包括世界级交易市场主体、网络平台、展示平台、全球网络、平台规则等,后者则包括专业化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数据服务、咨询服务、法律服务等。这些都是进博会的重要任务,并为长三角共建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提供契机、平台和制度创新。通过各地参与进博会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通过吸引集聚国际经贸仲裁机构、贸易促进机构、协会商会等功能性组织,通过高水平建设一批面向共建“一带一路”的专业贸易平台和国别商品交易中心,通过为国际贸易企业等提供便利的跨境金融服务,通过长三角各地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建设城市会客厅等创新举措,包括北向拓展带和南向拓展带在内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区域,高端资源要素出入境集散地功能加快壮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更加高效便捷流动,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显著提升,从而为长三角各地的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提供更加通畅的通道、更加专业的服务。
助推长三角科创走廊建设
进博会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第三个“双向奔赴”,表现为助推长三角科创走廊建设。
以上海的科技创新策源核为引领,沿着重要交通通道,由东向西,聚合沿线各地创新力量,形成科创走廊,沿走廊组建科技创新共同体,促进聚集在中心城市的创新链与布局在沿线中小城市的产业链深度融合,这是提升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和打造世界产业集群的有效模式。
我认为,进博会已成为建设长三角科创走廊的发动机和加速器。事实上,举办进博会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对国外先进的产品、装备、技术和服务予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构建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的对外开放新体系新机制,深化国际国内的贸易互通和创新交流,促进贸易资源、创新资源在大虹桥集聚。最近几年,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各地企业和研发机构不仅在进博会期间积极与参展商深入对接,加快对国际前沿技术和产品创新的了解、学习和合作,而且纷纷进驻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直接在这里设置研发中心、子公司等,促进进博会创新价值溢出,大虹桥这个“创新核”越长越大,并且向周边地区不断溢出。
可以看到,发端于松江区的G60科创走廊,在2018年举办进博会后,扩容速度大大加快,跨区域合作更加丰富,已有苏州、嘉兴、杭州、湖州、金华、合肥、芜湖、宣城等8个重要的长三角城市加入这条科创走廊。发端于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的数字干线,经青浦、吴江,沿着G50高速公路,一路到芜湖、南京、合肥,已基本成形。沿着沪宁合肥高速、沪宁合高铁的沪宁合科创走廊,也在加快孕育而生,并向东串联上海的普陀区,向西串联安徽的皖北地区。
文:王振(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所所长)
文字整理:徐晶卉
图:张伊辰
转载自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