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王振等:“龙头”如何舞起来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4-08浏览次数:42

长江经济带覆盖沿江11省市,是我国人口数量多、产业规模大、城市体系较完整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主动力,统筹抓好沿江产业布局和转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当前,长江经济带建设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如何巩固发展成效,以高水平协同联动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近日,经济日报记者走进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探寻各地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经验与路径。

作为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近年来,上海在绿色发展、协同合作、创新驱动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沿江城市共同进步。

长江,在此入海。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在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过程中,上海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多措并举,塑造发展新优势,努力成为引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主战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


扬起绿色风帆

在万里长江奔流入海的尽头,就是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在自然资源部公布的和美海岛示范创建名单中,崇明岛榜上有名。这座历史悠久的海岛,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正坚定走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

上海市政府印发的《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有一个特殊指标:到2035年,占全球种群数量1%的水鸟物种数,在崇明要超过12种。“这两年,栖息在这里的鸟越来越多了。很多时候,还能看到珍稀鸟类的身影。”顾志平是崇明东滩湿地科普教育课程的负责人,常常会带着学生到东滩进行研学。

数据印证了他的感受。在这片湿地保护区内,每年栖息或过境的候鸟超过100万只次。到目前为止,共记录到鸟类300余种。随着全区禁猎、生态修复等一项项举措的落实,这些数据还在不断更新中。

因水而兴的崇明,将水环境保护摆在了重要位置。崇明环岛景观道是上海最长的滨江大道,有“崇明外滩”之称。大堤两岸一度被一些船厂、水泥企业占据,污水直排,影响长江水体。为此,崇明区委、区政府先后关停了一批违法企业,还滩于民,还水于民。“生态岛建设是一项没有先例可循的开创性事业。”崇明区委书记缪京表示,崇明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逐步探索一条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的新路,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在上海西郊,与崇明岛遥遥相望的青浦区,同样在铺展一幅长江大保护的画卷。记者乘坐上海地铁17号线来到青浦区,蓝天碧水、生机勃勃的如画景致随即映入眼帘。近年来,青浦区坚守在生态环保领域提级扩效的前沿,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牢牢守住管住生态红线,带头写好长江经济带的“绿色日记”。

目前,沪苏跨界湖泊——元荡的堤防达标和岸线生态修复工程三期共推进23公里,其中青浦段6.2公里已实现全线贯通。“曾经的元荡,生态退化、入湖河道淤积、驳岸硬质化、鱼塘养殖污染,生态问题突出。”上海市青浦区水利管理所建设管理部部长朱伊妮告诉记者,如今,青浦区通过分区分级防洪、生态护岸改造、湖底地形重塑、滨水生态修复、滨水空间更新改造等策略,让整个元荡重新焕发了生机。

此外,在太浦河河心一带,上海市青浦区正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联手打造方厅水院项目。“该项目全过程采用绿色化方式,建成后,整体分布式光伏发电量每年将达到400万千瓦时左右,节碳规模将达2500吨左右。”项目主要建设方、长新公司总经理朱翊元表示。

元荡岸线修复和方厅水院项目建设,是上海青浦实现绿色发展的“排头兵”,将进一步推动青浦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形成,提升区域联通水平和功能品质,让当地群众享受优质的绿色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提升。“未来3年,青浦将继续推进淀山湖岸线贯通,太浦河清水绿廊新城绿环的建设,以生态的含绿量提升发展的含金量。”上海市青浦区委副书记、区长杨小菁表示。


开拓协同空间

唯有协同融通,开放包容,才能实现长江经济带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通。”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振认为,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上海应带动沿江城市共同发展。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不是一家之事,只有打破行政壁垒,消除地域限制,才能实现长江经济带的共赢。

去年5月,国产大飞机C919圆满完成首趟商业航班飞行,这离不开长三角产业的协同联动。“这是一架充满长三角力量的飞机。”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志强说,部分复合材料结构件来自江苏镇江的企业,为飞机雷达罩进行雷电防护试验的是来自安徽合肥的企业,空气冲压涡轮发电机舱门则是“浙江造”。

这样的分工合作,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范围内已是常态。示范区执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示范区的产业新动能加速形成,支撑创新发展的要素平台加快集聚,高质量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已经形成相对聚集、分工协作的发展态势。上海青浦区在设计、设备材料领域具有优势地位,苏州吴江区在设计、制造方面具有一定基础,浙江嘉善县在封装、测试和设备领域已具备产业基础。

如今,在整个长三角区域,产业一体化态势日趋明朗,各类生产要素正在更大范围内加速流动,新的产业形态呼之欲出。去年2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编制形成生态环境、交通、产业、文旅等8个专项规划,跨域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等不久前联合发布的《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3》显示,长三角跨区域科技合作水平和能级加速提升,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建设成效显著。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表示,2024年上海将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建设G60科创走廊、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合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发展共同体。

尽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不论是龙头上海,还是整个长三角区域,仍然面对以质量变革“对冲”速度下降,以效率变革“对冲”成本上升,以及推动动力变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等诸多重大课题。去年召开的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这样的要求,不只是让长三角受益,更是要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目前,长三角区域重大科技联合攻关尚有提升空间。”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张学良认为,长三角区域必须加强顶层规划设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对集成电路、生物育种、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使沪苏浙皖各自的科技创新优势变为整个区域的优势,以更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深度参与分工协作,进一步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配置,从“各补短板”走向“共拉长板”。同时,加快产业更新迭代,培育更多“中国芯”“创新药”“智能造”和“蓝天梦”等充满生机的新兴产业集群,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与策源地。


加快创新脚步

科技创新是滋养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上海这个龙头城市也加快了创新发展的脚步。

从区块链到元宇宙,从新型无人机到量子计算……上海如今正在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抢抓全球产业体系智能化机遇。作为我国最早谋划未来产业的城市之一,上海去年正式发布《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提出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材料5个发展方向。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张英介绍,2023年,上海出台实施了汽车芯片、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区等领域创新发展支持政策,有581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C919国产大型客机、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实现商业运营,为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积蓄新动能。

记者注意到,聚焦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兴赛道,上海科创企业正全力攻关,不断探索,一批前沿和颠覆性技术正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在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中国电科第二十一研究所,身高162厘米、体重60千克、全身银灰色的“电科机器人1号”人形机器人已经实现自如行走。据中国电科第二十一研究所机器人研发中心副主任范春辉介绍,“电科机器人1号”具备多自由度、作业负载大、运动爆发力强等特点,能够进行物品搬运、拿水杯等作业,具备稳定行走和灵巧操作能力。

我们正着力打造‘全球特种电机、特种机器人’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先后在机器人电动关节、轻量型多关节机器人、外骨骼助力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方向取得系列技术突破,并带动智慧物流、智能制造等行业数字化应用实现规模化集群式发展。”范春辉表示。

眼下,研发团队正对这款机器人开展前期技术验证工作。“目前主要面向智慧物流等典型场景进行应用验证,该机器人能自主或远程操控进行物资搬运、分拣、配送等物流作业任务,可快速穿越各种作业环境,减少人力负担,提升物流效率。”中国电科第二十一研究所人形机器人项目研发负责人蒋志勇介绍。

位于嘉定区的上海重塑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氢能科技领域的技术研发及产品开发、氢能产业生态构建及规模化商业应用推广。“通过推动产品创新迭代,重塑能源具备了燃料电池电堆、膜电极、双极板、氢循环系统、升压转换器等关键部件的自主开发和规模化生产能力。”重塑能源战略市场部总监刘一粟表示。

对于众多企业来说,唯有专注于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持续推动创新升级,才能成为上海带动长江经济带科创领域发展的“新名片”。

随着企业技术创新难度越来越大,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创新变得越来越需要协作。除了鼓励自主创新外,应进一步加强对协同创新的政策支持。”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各兴表示,“从全球技术创新趋势看,个人或单个团队发明创新的比重持续下降,协作创新比重持续上升。前沿技术多数是共同研发技术,发明者共同注册专利,共同分享收益。未来需要提高创新政策包容性,让中小企业有机会在各类创新平台尤其是高层级创新平台上参与共性技术开发,提高技术可获得性,帮助中小企业在持续的技术突破中实现位势跃迁。”

打造原创优质产品,是带动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步,更是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走进重塑能源的展厅,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亮相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的“镜星二十二”。“这颗‘重载心脏’集成了长寿命、高可靠的电堆和膜电极技术,不仅电堆在300kW的高功率、95℃的高温下能稳定运行,对高寒、高海拔环境也有很好的适应性。”重塑能源公共事务部高级经理云晓明介绍。

一枝独秀不是春,上海在着力提升科创实力的同时,也在加速推动创新成果惠及长江流域乃至全国。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钱军表示,新技术越来越呈现融合交叉的趋势,上海要全面推进创新产业合作,积极拓展“朋友圈”,系统梳理重点产业的链上关键企业,制定多元化个体化的政策。比如,随着智能时代的加速到来,数据正在像水、电、煤一样,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设施。针对这一态势,在上海数据交易所的推动下,由多地数据交易机构共建的数据交易链正式启用,上海、浙江、山东等10省市实现“一地挂牌、全网互认”。同时,一批国际数据产品集中挂牌,国际数据合作进一步深化。

上海要敢于担当,在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好示范带动、服务辐射和牵头协调作用。”王振认为,上海应在对外开放、科技创新、政府职能转变、城市治理等方面先走一步、走高一步,为各地提供更多鲜活的、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同时,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和资源要素向各地辐射、溢出,形成更加开放、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此外,还要主动作为、创新机制,用新模式、新机制牵头构建更加积极有效的长江经济带区域合作体系。

来源:经济日报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凌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