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中央出台促就业重磅文件!落实“24条”需在“三个端”共同发力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09-29浏览次数:10

新时代就业工作应在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共同发力,以提质扩容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https://images.shobserver.com/news/900_507/2024/09/26/l_cb20240926161006749099.jpeg

9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部署拓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成才渠道、保障平等就业权利等二十四条举措。这是新时代以来,首次从中央层面出台的促就业指导性文件。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高质量充分就业是质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长充分结合的就业,新时代就业工作应在需求端、供给端、服务端共同发力,以提质扩容为引领,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把握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新要求

《意见》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为引领,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为抓手,以破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着力点,以深化就业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不发生规模性失业风险为底线,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相较于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要求,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在坚持就业辩证关系的同时,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先于量的合理增长质的有效提升处在更加突出、更加优先的位置。

新时代新征程,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坚持新时代就业工作基本经验和规律认识,把坚持扩大就业容量和提升就业质量相结合,围绕立足就业两个维度,双向发力、双向成长。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把就业优先战略融入强国建设其他战略之中,推动就业优先战略与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有效联动,强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要继续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提质扩容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要构建党委和政府统筹领导、部门横向协同、系统纵向贯通、社会广泛参与的高质量充分就业一体化工作推进机制,完善宏观调控政策,充实政策工具箱,强化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形成促进就业的综合性经济政策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就业促进协调联动。

释放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需求潜力

发展是就业的基础,需求为就业提供动能;没有发展、缺少需求,就业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进程中,要把发展特别是高质量发展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充分把握发展给就业领域带来的新变化、新机遇,充分认识变革给就业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以高质量发展释放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需求潜力,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

一是突出质的有效提升,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一方面,发展的基础、就业的需求源于创新、变革,新的技术将带来新的就业岗位涌现。有关研究表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引发了数据分析师、科学家、大数据专家等岗位高达30%-35%爆发式增长;又如,2030年全球绿色转型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因此,要把握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趋势,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发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抓紧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融合催生新发展动能,努力创造含金量更高、驱动力更大、引领性更强的高质量就业岗位,带动未来岗位需求的突破性增长。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新技术、新模式的引入,在催生新的岗位的同时,必然会伴有传统岗位、传统产业退出历史舞台。对此,要用高质量发展的办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用新技术赋能老产业、以新应用再造新机会,赋予岗位、产业新内涵、新品质,积极探索就业新模式。

二是突出量的合理增长,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当前,民营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90%以上的新增就业,服务业领域宽、范围广,农村农业有广阔的天地,是稳定和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是就业提质扩容的重要基础。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建立健全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联动机制,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良性互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持续促进消费、增加有效投资拉动就业,通过保市场主体保就业。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和服务外包创新发展,加快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开发更多服务型就业机会,不断提升产业和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同时,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强镇、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吸纳更多农村劳动力就业。

三是突出新的就业增长点,不断拓展就业新空间。新兴产业在不断涌现,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要抓住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推动传统业态数字化转型,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催生新职业、新岗位。要把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美丽中国的命题,积极推动和保障绿色人才、绿色能力、绿色职业、绿色成长,抢抓绿色新职业、新岗位的发展先机。要把握零工经济发展趋势,把握灵活用工发展时机、技术支持、基础条件,加大政策支持和规范力度,充分发挥做好就业蓄水池”“缓冲带作用,增强其就业市场韧性。

强化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供给基础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呈现出由总量矛盾为主向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的方向转变。总体来看,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学的用不上用的没学过有需求的地方招工难没需求的地方就业难并存。结构性就业矛盾的背后,是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人力资源供给跟不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有效解决供需缺口、能力错配等就业结构性矛盾,必须加快构建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格局,着力强化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供给基础。

一是聚焦能力素质,培育引领变革、适应未来的劳动者。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把握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培育适应高质量发展、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新型劳动者。

二是注重总量规模,满足各类用人主体需求。要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课程改革,积极发展现代产业学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满足高层次、创新型、专业化的人才需求;全面优化以先导产业、重点产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进现代学徒制,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育技能人才和产业一线工人。同时,要统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职业培训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三是着眼结构优化,推动人力资源合理分布。建立全国统一规范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消除身份、性别歧视,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供需对接机制,提升市场配置效率,强化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多层次、多元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群,不断增加人力资源服务供给能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围绕用人主体和求职者多样化需求,提供精准、专业服务。

夯实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支持基础

公共就业服务作为促进供需匹配、实施就业援助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也是推进就业公平的重要保障。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离不开公共就业服务在供需两端发挥黏合剂、催化剂的作用,在重点就业群体、就业困难群体中扮演领路人、贴心人的角色。推动就业提质扩容、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打造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要以推行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为重点,建设家门口的就业服务站、园区里的零工驿站、楼宇里的服务窗口、小区内的服务点,让劳动者能就近、就地获得更便捷、更高效的均等优质服务;要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机制,加大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模式创新,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标准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标准化、制度化、专业化、智慧化程度。同时,要聚焦长期失业人员、大龄低技能人员、残疾人员、较长时间失业人员等重点就业困难群体,开展集中就业攻坚和常态化就业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此外,还要强化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保障,构建人社、工会、法院、检察、司法等机构多向赋能、同向发力的一体化维权模式,为人人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来源:上观新闻,日期:202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