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经济】汪怿:以人才一体化赋能长三角高质量发展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4-12-04浏览次数:10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人才集聚最多、人才活力最强的地方,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提高政治站位,从国家战略发展大局中去定位思考,从引领高质量发展中去布局谋划,以人才一体化发展赋能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动力。

  强化顶层设计。人才一体化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要求,需从顶层设计着手,实现长三角区域人才一体化的工作协同。一是明确战略定位。要从国家战略高度明确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战略定位,主动融入国家人才战略布局,承担起国家战略人才自主培养、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的战略功能,在全球范围内赢得竞争主动,更大力度吸引集聚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更大力度配置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勇当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开路先锋,勇闯关键领域、前沿领域、难点领域无人区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才在助力长三角一体化中经济增长极、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作用。二是丰富一体内涵。要突出一体的“1”是各自具有优势的“1”,突出培育特色意识、长板意识,鼓励各地结合自身特质、独特禀赋、各自所长,集聚具有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人才,培育具有特色的人才集群;要突出一体的“1”是具有竞争力的“1”,积极鼓励区域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竞争,以更高水平的开放市场为指向,共同营造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在内部的良性竞争中提升整体的竞争力;要突出一体的“1”是具有聚合力的“1”,深化更合理分工合作,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优势互补、相互赋能,用错位发展实现合作共赢,不断凝聚更强大的合力,持续放大区域发展规模效应、协同效应、集聚效应,把各地自身优势变为区域整体优势,不断贡献长板、锻造长板、一同铸就更长长板,促进高质量发展。

  明确开发重点。牢牢抓住参与全球产业竞争这个核心,紧扣一体化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更好发挥长三角地区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的作用。在科技创新方面,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云集的优势,加大对优秀人才的自主培养和吸引集聚。依托长三角国家实验室、实验设施、要素资源,依托高水平人才高地、人才集聚平台,把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上,更大力度培养造就、吸引集聚具有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开拓精神、卓越本领、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各类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体现国家实力和竞争力,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在产业创新方面,要培养造就开辟新赛道新领域、形成新空间新优势的新质生产力人才群体、骨干队伍,包括卓越工程师、产业工人等掌握技术、掌握生产要素、掌握产业变革、掌握劳动资料、熟谙劳动对象的新型劳动者;要像硅谷企业家那样打造懂创新、敢创新、善创新、支持创新、组织创新的企业家;要把新型劳动者、创新服务者、创新型企业家等作为长三角的重要标志,作为新质生产力人才群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夯实赋能基础。整合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载体平台、公共服务等资源,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实现区域内人才资源、创新资源的一体化,更好赋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是夯实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相互赋能的基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整合区域教育、科技、人才资源,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有机融合,打造区域创新共同体,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让人才在长三角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中发挥才干、提升本领,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力。二是夯实载体平台相互赋能的基础。联合设立一批领军人才(专家、教授)工作室、重点产业联合专家咨询委员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创新中心、工程中心(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研究生创新基地,共同出资建立一批研发公共平台、创新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探索通过项目委托、外聘顾问、专题咨询等方式,积极吸引集聚、用活用好区域外领军人才资源,共享创新资源。统筹编制人才需求目录,共建共享全球高层次人才数据库。三是夯实服务平台相互赋能的基础。搭建长三角地区人才服务机构联盟平台,建立一批长三角人才培养基地,共同推进一批人才开发示范工程和基地建设,推动人才智力、教育培训、人才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等合作,建设区域人力资源服务市场,促进各地人才服务机构平台互联、数据共享,吸引和集聚各类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打造服务于长三角城市群的人才发展引才平台。

  加大改革突破。打破堵点、疏通关节,建立更为顺畅高效、更易激发活力的制度体系,畅通循环、协同发力,盘活区域内要素、资源,让各类要素更为顺畅地自由流动,更大程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一是在共建上求突破。在区域内共建大科学设施,积极推进产学研创新联盟、科技创新联合攻关、战略产业联盟,支持区域内人才实施产业重大关键技术联合申报、联合攻关项目。建立健全区域人才统一大市场,消除人才发展卡点,破除人才、技术、资本等流动障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作用,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现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建立区域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统一市场准入门槛,破除市场壁垒和行政分割,加大与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数据要素市场的联动,促进人才与资本、技术、信息、数据、知识在区域内高度融合、充分循环。二是在共治上求突破。进一步健全区域协调的人才治理体制,强化与国家、省市等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率先探索人才发展领域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机制,形成相互协调、左右衔接、齐抓共管高效协同的人才治理体制。积极构建区域内涉及人才发展的治理共同体,推动政府、市场、社会诸主体多元协同。积极争取人才发展创新突破先行先试授权,在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和继续教育证书互认、外国人工作证互认、人力资源市场服务人员资质互认等制度方面,在共同开发建设重点产业、新兴领域新职业、新岗位的地方标准、区域标准,医保费用跨地区结算、户籍制度、养老保障等其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实现创新突破。三是在共享上求突破。完善长三角区域内人才发展资源共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支持推动域内人才两地或多地共引、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和服务共用,共同探索吸引集聚、用活用好区域外领军人才资源机制,协同推进人力资源服务、创投基金、融资平台、数据平台共享。

  (作者汪怿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光明经济,日期:202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