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上午,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举办了第13期“双周学术讲座”系列活动。信息研究所所长刘炜研究员带来题为“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人文研究”的精彩报告。刘所长长期致力于数字人文、智慧图书馆、知识组织、人工智能应用和Web3.0等领域的研究,研究曾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文化部创新奖、上海市领军人才和上海市劳动模范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社科重大及上海市哲社课题,编著有专著若干,发表论文百余篇。
本次讲座由信息所副所长丁波涛主持。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吴雪明,院信息化办公室主任赵虹,院信息化办公室副主任奚艳,信息所副所长汪怿,信息所办公室主任潘翔等领导出席,信息所全所科研人员和学生参加。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在讲座中,刘所长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过程和大语言模型的最新进展,深入阐述了数字人文的本质,并提出了“数字人文的历史就是IT应用的历史”这一观点。通过分享多个国内外生动的研究案例,刘所长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数字历史、语言学、考古学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使与会者对人工智能如何推动数字人文研究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刘所长进一步分享了自己对数字人文研究第五范式 (AI4DH)的思考,提出新人文研究可以从科学研究的最新范式——人工智能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 AI4S)中找到借鉴,作为当前科研领域的一种新兴趋势,数字人文研究应当从中汲取经验,提升研究的效率和深度,特别是在数据驱动的研究模式中,AI技术可以通过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
在讲座的最后,刘炜所长展望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数字人文研究的深远影响。他强调,生成式AI对人文学科研究的赋能作用日益凸显,不仅为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方法,还在推动学术界的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指出,随着数字人文向智慧人文的演进,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将不断模糊,催生出更多交叉融合的新兴领域。在方法论层面,自然规律、社会发展与生命意义的研究将实现前所未有的统一。刘所长最后指出,未来的人文研究都将是数字人文,人文学科将成为整体科学研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会议结束后,参会人员纷纷表示,讲座内容不仅对学术研究有所启发,也为未来人工智能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跨界融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